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期刊论文 >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> 中华皮肤科杂志
编号:10292761
δ-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
http://www.100md.com 37c医学网
     作者:徐世正 王秀丽 张春荣 郑 卫 肖伟平

    单位:430060武汉,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

    关键词:

    中华皮肤科杂志990323

    δ-氨基酮戊酸(δ-aminolevulinicacid,ALA)是一种体内血红蛋白合成过程的前身物。正常情况下,ALA在细胞内的量很小,本身不产生光敏性。外源性ALA进入体内后,可被恶性肿瘤细胞或生长速度快的细胞选择性吸收,并在细胞内转化为原卟啉Ⅸ(PpⅨ)等卟啉类物质[1]。而细胞内的PpⅨ则是一种很强的光敏剂,经过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后即发生光动力反应,产生活性氧如单态氧(1O2)等而杀死肿瘤细胞;而邻近正常组织细胞则不受任何影响。AL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(photodynamictherapy,PDT)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肿瘤消融疗法,始于1990年,由加拿大学者Kennedy等[2]首先创导,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[3~5]。我们观察了用ALAPDT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结果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一、资料和方法

    (一)病例:

    共23例患者,全部来源于我科1997年4月初至1998年6月底的门诊病例,即基底细胞癌(BCC)11例,包括浅表型2例,实体型9例;鳞状细胞癌(SCC)11例,按Broders分类法,Ⅰ级7例,Ⅱ级3例,Ⅲ级1例,后者为腺样鳞状细胞癌;以及基底鳞状细胞癌(BSCC)1例。BCC患者中男4例,女7例,年龄37~76岁,平均年龄为59.4岁,病程1~17年,平均病程6.4年;SCC患者中男5例,女6例,年龄55~97岁,平均年龄为70.7岁,病程0.3~5年,平均病程2.1年。在23例BCC及SCC中,共有14例(60.8%)既往曾进行过手术、冷冻、激光和放疗,以后又复发。9例外用药治疗无效。11例BCC中除2例浅表型BCC发生于背部外,其余9例均发生于面部;而11例SCC中,除1例发生于头顶外,其余全部发生于面部。绝大多数患者皮损发生的解剖部位特殊,如鼻尖、鼻翼、耳垂、眼内眦等,采用手术、激光等治疗均不适宜。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较大,1例97岁老人鼻尖部SCC,3年前曾进行3次液氮冷冻治疗后毁容,故本次就诊时拒绝手术、激光或冷冻等治疗。1例BSCC为女性,病变部位在左足拇趾尖,曾经3个疗程的60Co放疗,再次复发,且整个足拇趾已形成严重的Ⅲ度放射性皮炎,不能再进行放疗。所有病例除具有临床特点外,均在治疗前进行组织活检,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而确诊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(二)方法:10%ALA(ALA购自美国Sigma公司,批号为A7793)溶液湿敷于皮损或肿瘤上,覆盖面积约超出皮损边缘0.5~1.0cm范围。持续湿敷3h,外加封包。操作在暗室条件下进行。

    卟啉检测试验:一般情况下,肿瘤损害在湿敷2~3h后,在395nm紫外光灯下可见到砖红色荧光,即示肿瘤组织细胞内PpⅨ已经产生并蓄积,故为试验阳性。而周围正常组织无荧光发生,为试验阴性。

    HeNe激光照射:HeNe激光为特定波长(632.8nm)的非致热性激光。将该激光照射在卟啉试验阳性的肿瘤病变部位。照射光斑根据损害大小调整,照射时间为30min。如果皮肤肿瘤病变较大,照射光斑较大,或增加照射时间,或增加照射点,照射总剂量按公式计算。一般每次照射剂量为72~100J/cm2。间隔时间为1~2周。

    疗效判断:根据文献标准[6]判断:完全缓解为肿瘤消失,恢复正常,或活检证实恢复正常。部分缓解为肿瘤缩小50%以上。无效为肿瘤缩小50%以下。所有病例治疗前、后均进行血、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。所有病例在进行ALAPDT治疗后的第1~2个月内每2周随诊1次,2个月后每月随访1次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二、结果

    治疗结果:11例BCC经2~6次治疗后全部完全缓解(图1,2)。11例SCC中经2~6次治疗后10例完全缓解(图3,4),1例Ⅲ级腺样鳞状细胞癌经3次治疗瘤体无明显缩小,即停止治疗。1例BSCC患者经6次治疗完全缓解。达完全缓解者,大部分皮损局部恢复正常皮纹,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,无瘢痕。所有病例治疗结束后血、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。

    治疗反应:进行ALA湿敷时无任何不适,仅少数患者在照射HeNe激光时有轻微刺痛,余无明显感觉。治疗后第1~3d局部出现轻度红肿,偶有痒感,无痛感,随后结痂,约1周后痂皮脱落,然后根据皮损情况选择是否再次进行ALAPDT治疗。

    随访结果:11例BCC患者随访5~17个月(平均10.5个月)未见复发。1例BSCC患者随访10个月无复发。11例SCC中除1例Ⅲ级腺样SCC无效外,余病例随访4~16个月(平均10.3个月)均未见复发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图1 基底细胞癌ALA-PDT治疗前

    图2 基底细胞癌ALA-PDT治疗后(3个月复诊)

    图3 鳞状细胞癌ALA-PDT治疗前

    图4 鳞状细胞癌ALA-PDT治疗后(1个月复诊)

    三、讨论

    本疗法的最大特点是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,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。Svanberg等[4]用20%ALA霜局部外用治疗人皮肤基底细胞癌,发现肿瘤组织中PpⅨ量是周围正常皮肤的15倍;作者曾用小鼠鳞状细胞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腹腔注射ALA1h后肿瘤组织的PpⅨ的含量是周围正常皮肤的14倍,充分证明了ALA被吸收和转化为PpⅨ的作用对肿瘤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,而对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则影响甚微[1],故采用该疗法能更好地保全正常组织细胞,这是该疗法明显优于以往手术、激光、化疗、放疗等传统疗法之处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本疗法的另一大特点是几乎无不良反应。有研究证明,ALA进入体内后1h,组织中PpⅨ的含量达最高峰,6h后逐渐下降,24h组织中测不到PpⅨ[1,4,5]。故本疗法不同于以往采用血卟啉衍生物(HpD)而进行的光动力治疗,后者在组织中蓄积时间较长,这些光敏物质可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停滞8~10周,接受治疗者需要长时间避光,从而严重限制了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[2~4]。ALA在细胞内的储留时间很短,很快被代谢,故患者治疗后不会产生光敏反应,不需要避光。

    影响疗效的因素:①与肿瘤大小与侵犯深度有关。对于浅表型BCC及直径1.5cm以内的实体型BCC与SCC肿瘤效果满意。这取决于红光进入皮肤肿瘤的深度,一般只能达到1.0~1.5cm,当肿瘤深度超过1.5cm时,需反复治疗。因此,对于早期皮肤恶性肿瘤效果满意,对晚期肿块大者,则可能需配合手术切除后再作ALAPDT。本组病例有7例BCC及5例SCC直径超过1.5cm以上,故需多次治疗;1例超过5.0cm以上患者,效果欠佳。②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。对于Ⅲ级腺样鳞状细胞癌患者,由于肿瘤较大,基底较深,生长速度快,ALAPDT治疗后只能暂时缩小瘤体,1周后又迅速增大,故列为“无反应”。③与红光照射剂量大小,即照光强度及时间长短有关。④与ALA局部浓度及吸收情况有关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不良反应:全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,治疗前后血、尿常规、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,在接受10%ALA溶液局部持续湿敷中亦无不适。只有个别肿瘤病例在照光时感有局部刺痛,一般可耐受,未作任何处理。

    湖北省教委资助课题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 Xu SZ, Menon IA, Becker MAC, et al. Endogenous porphyrins in murine skin and transplanted PAM 212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issues after injection of δ  aminolevulinic acid. Chin Med J, 1995,108:286- 290.

    2 Kennedy JC, Pottier RH, Pross DC.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endogenous protoporphyrin Ⅸ : basic principles and present clinical experience. J Photochem Photobiol B, 1990,6:143- 148.
, 百拇医药
    3 Loh CS, MacRobert AJ, Bedwell J, et al. Oral versus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5 aminolevulinic acid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. Br J Cancer, 1993,68:41- 51.

    4 Svanberg K, Andersson T, Killander D, et al.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non melanoma malignant tumours of the skin using topical δ  amino levulinic acid sensitization and laser irradiation. Br J Dermatol, 1994,130:743- 751.

    5 Fijan S, Honigsmann H, Ortel B.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epithelial skin tumours using delta aminolevulinic acid and desferrioxamine. Br J Dermatol, 1995,133:282- 288.

    6 Dougherty TJ. Photosensitizers: therapy and detection of malignant tumors. Photochem Photobiol, 1987,45:879.

    (收稿:1998-04-13修回:1998-09-25), 百拇医药